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关于组织申报2026 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的通知

来源:南女士 时间:2025-09-10 阅读:0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关于组织申报2026 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和项目管理办法、省科技发展专项资 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现将 2026 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题范围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省委十五届  七次全会精神,对标落实“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  前列”重要指示,锚定“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  生产力”目标任务,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  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谋深做实“十五五” 时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  战略咨询和决策支撑。

软科学项目分为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其中, 重大项目每 个项目财政经费资助额度不超过 30 万元,重点项目每个项目财政经费资助额度不超过 10 万元,一般项目每个项目财政经费资 助额度不超过 5 万元。

 一)重大项目

1.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

研究内容: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精神,研究提 出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 生产力的决定》的举措建议。梳理创新浙江建设成果,深入剖析 “十五五”时期加快建设创新浙江面临的问题与需求,凝练总体 思路、指标体系, 细化目标任务与具体举措,为我省着力破解新 “成长的烦恼”,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分析梳理我 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优势、问题短板,研究通过技术、要素、 产业变革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路径与举措建议。研究动态跟 踪监测创新浙江建设,推动各地补短板强优势的举措建议。

2.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梳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存在的 体制机制障碍,研究以人才有序流动、高水平大学建设、高能级 科创平台提质增效为突破口,实质性打通人才、资源、成果共享 通道,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为创新浙江建 设提供强大改革动能的举措建议。研究坚持案例就是路径”, 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试点,发挥试点带动作用,激 发基层首创精神、营造改革浓厚氛围的举措建议。

3.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梳理当前我省推进“两新”深度融合的制度 机制、政策体系、工作联动等方面的现状基础以及存在的短板问 题,总结经验做法、典型案例。准确把握我省“两新”深度融合 的内在逻辑、目标要求, 围绕高质量科技供给不够、企业科技创 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不够等融合中存在的具 体问题,研究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我省打造“两新”深度融合发 展高地,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4.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梳理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方向、创新人 才培养、产业空间布局等现状, 分析梳理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基础、制约瓶颈。研究提出我省推进大模型、数据、算力基础性 工程,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国产人工智能软硬件 关键技术攻关的举措建议。研究建立分阶、分层、分年龄段人工 智能通识教育体系的政策建议。研究我省在科学、制造、金融、 交通、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打造“人工智能+ ”示范应用场景 的政策建议。研究打造全球最优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创新生态的举 措建议。

5.培育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研究

研究内容:梳理总结国内外先进地区培育和营造良好创新生 态的经验做法、典型案例。围绕观念思路、体制机制、政策服务 等方面,系统总结我省培育创新生态的基础、优势、短板,提出 举措建议。围绕更好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研究提升我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需求与现有政策供给适配性的举措建议。围 绕优化创新环境,分析我省创新要素跨领域流动的制约因素,研 究完善创新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开放共享、高效利用机制,促进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举措建议。

6.深化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梳理国内外先进地区典型经验做法,系统分析长 三角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的基础现状、问题短板。研究建立长三角 区域“三省一市”机制协同、规划协同、政策协同的推进机制, 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教共融、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 享、产业共生, 加快构建协同创新格局的举措建议。研究长三角 区域积极争取国家资源布局,有效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效 配置的举措建议。研究以杭甬“双引擎”牵引和带动全省域范围 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举措建议。研究发挥我省特色优势, 构建“三省一市”既错位发展、又协同联动的区域创新格局的思 路举措。

(二)重点项目

1.深化人才有序流动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完善人才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研究优化人   才流动共享激励机制、供需对接机制、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  优化“校(院)企双聘”流动共享机制、“科技副总”“产业教授” 和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机制,营造人尽其才良好生态的举措建   议。围绕优化人才选拔机制, 研究更好遴选和支持顶尖人才、创新拔尖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 研究省市县联动推进人 “企业认定、政府认账”等举措建议。围绕优化人才汇聚生态, 研究完善人才支持政策、搭建多元平台与职业发展通道、深化育 才与留才长效机制等举措建议。

2.深化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推进“双一流 196 工程”,分析梳理我省高 水平大学建设存在的问题短板,研究提升我省高“双一流”建 设水平的思路与举措,研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新型研究型大学的 政策建议。围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分析梳理国内外先进地 区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经验做法、典型案例, 研究建立健全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引导激励机制、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等举措 建议。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分析梳理高校人才培养短板问题, 研究建立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育新模式的举 措建议。

3.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质增效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能级科创平台更好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举措建议,研究深化“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 优化省重点实验室体系等举措建议。研究更好统筹布局平台基 地、规范运行管理制度、聚焦主攻研究方向等对策建议。研究以 创新绩效为导向,健全高能级科创平台绩效评价体系,以科研投 入、标志性成果论英雄, 构建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 制的举措建议。研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路径与举措。

 

4.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梳理国内外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提炼可借鉴 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完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的思路举措。研 究营造科技领军、独角兽、专精特新等企业培育生态的政策举 措。研究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优化企业创新战略决 策机制、提升企业参与科技政策制定话语权等举措建议。研究完 善和深化“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 ”协同攻关机制的举措建议。

5.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 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建设,  研究国内外先进地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经验做法,梳理我省 发展基础和问题短板。研究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历史经 典产业提升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工作举措。分析梳理我省人工智 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物联等重点新兴产 业的基础优势和布局现状,研究发展壮大重点新兴产业的政策举 措。研究提出我省科学布局合成生物、 AI 大模型、人形机器人、 量子信息、类脑智能、脑机接口、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未来产 业的思路举措。

6.完善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更好发挥省委科技委作用,研究强化科技战 略规划、科技政策措施、重大科技任务、战略科研力量、科技资 源平台、区域科技创新等方面统筹的举措建议。围绕重塑科技计划体系,研究构建部门与地方联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机制、创新 联合体组建与重大科技专项联动实施机制等举措建议。研究构建 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长周期、多元化评价体系, 完善科研人员容 错纠错机制,保障有组织基础研究持续活力的举措建议。研究加 强科技与教育、人才、财税、金融等领域政策、工作、议事联动 的举措建议。

7.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态势和趋势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结合前沿 技术发展趋势的综合研判,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 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深海科技、低空经济等领域,开展 国内外技术发展态势和趋势跟踪研究,分析研判区域竞争格局、 重大政策制度供给,以及相关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潜 在颠覆性技术及主要应用场景等,在调查排摸我省发展现状的基 础上,提出相关前沿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途径、创新 及产业发展路径,以及相应对策建议。

8.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构建以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为载体、以 科技金融为保障、以科技服务为支撑的“三位一体”成果高效转 化机制的政策建议。研究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 政府引导作用,围绕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序、科学布 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的政策建议。研究建立概念验证 中心评价考核体系,完善收益分配和薪酬激励机制,推动集聚资源要素、搭建验证场景、提升验证能力的举措建议。研究建立健 全中试平台梯度培育机制,建设一批专业权威的中试平台,促进 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举措建议。

9.构建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梳理国内外先进地区科技创新投入现状,分 析我省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包括政府、企业、社会资本投入比例 及投向领域等,分析总结优势基础和问题短板。研究构建多元化 投入机制,包括强化企业投入主体地位、优化政府投入结构、发 挥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投入重要载体作用、拓宽社会资本参与 渠道等的思路举措。研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指标体 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

10.健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制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梳理国内外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 分析总结我省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存在的不足和深层次原 因。研究加快建立健全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科技金融体制的举措建议。研究优化 科创基金运行机制,支持保险资金参与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投资和 创投基金组建的思路举措。研究构建“政府+担保+保险”风险补 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举措建 议。

11.浙江省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梳理国内外先进地区典型经验做法,系统分析我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优势、短板。研究分析杭州城西、  宁波甬江等科创走廊的战略定位与功能分工,构建“一廊引领、  多廊联动”创新网络的举措建议。研究发挥杭州、宁波“双城记” 带动效应,通过资源互补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政策建议。研究完   善跨区域联动的科创走廊体系的举措建议。研究建立健全可持续   城市更新模式的政策举措。

12.科技赋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梳理全球先进地区推进海洋治理、海洋科技、 海洋产业等发展的经验做法、典型案例, 梳理当前我省海洋经济 发展的基础现状、问题短板。面向国家和我省海洋经济发展需求, 研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融合发 展,全面提升我省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举措建议。梳理我省 推进智慧海洋治理的问题短板,研究强化科技赋能海洋治理、权 益维护、争端解决的举措建议。研究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助 力共同富裕的举措建议。

13.加强创新开放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研究当前国际环境下我省加强创新开放合作 的新形势、新挑战,梳理我省当前支持创新开放合作的政策举措、 工作进展、堵点卡点。研究我省在全球范围内高效引入优质资本、 关键资源、先进技术、拔尖人才等创新资源的路径机制和政策举 措。研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服务国内大循环的政策建议。研究深 化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 推动跨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建设、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的政策措 施。

14.强化创新文化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 系统梳理国内外先进地区培育创新文化的经 验做法,梳理总结我省基础优势和问题短板。研究大力弘扬 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新时代浙商精神的思 路举措和政策建议。研究提出健全科技监督评估体系,完善基 于信用的科技活动监管机制等举措。研究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科 研诚信治理、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 等举措建议。研究知识产权高效综合管理的举措建议。研究 构建社会化科普激励政策体系的方法路径。

(三)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在以下领域中自由选题申报,选题范围包括: 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研究;国内外先进地区科技 创新政策跟踪比较研究;我省科技政策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提升国企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推进我省数字贸易创新发展的思路 与对策研究;提升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研究;科技 赋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标准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研究;科 技赋能社会安全治理研究;人工智能赋能医院运营管理、医疗诊 断等研究;科技赋能体重管理研究;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清 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科技推动消费业态和模式创新研 究;统筹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研究;“六小龙”式新兴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研究;完善创新联合体机制研究;引进大院名 校共建创新载体机制研究;新型研发机构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研 究;科技安全风险监测和应对体系研究;科技支撑共同富裕研究; 其他领域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制度调整、组织管理优 化、资源要素流通、治理体系提升等相关的选题。

研究期限为 1 年,自 2026  1  1  日起至 2026  12  31 日。

二、申报要求及审核原则

(一)申报要求项目申报单位原则上应为省内具有法人资 格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具有能胜任重大决策研究任务的高 水平研究队伍和顺利实施项目的保障能力。项目申报人应具备完 成项目所需的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如非项目申报单位全职 研究人员的,应出具履约承诺(申报人签字、申报单位盖章), 承诺投入申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全时工作量 50%以上。

(二)申报书要求项目申报书应紧扣选题研究范围,立足 浙江省情,以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决策应用为导向,注重研究的 针对性、有效性,提出有建设性、操作性的对策政策建议。

(三)限项要求各推荐单位按限额申报数推荐(详见附 ),由企业承担的限报 1 项,支持 40 周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作 为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每位申报人作为第一申报人限报 1 项, 作为主要参加人员(除项目负责人外,排名 1-3 位)不得超过 2 项(包括在研项目)。如果申报人已主持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且未结题验收的,应当在通过结题验收后,方可申报 2026 年度 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同一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同一年 度申请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数不超过 1 项。

(四)审核要求。请项目申报单位和推荐单位严格审核,项 目申报人同一年度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哲学社会科学 项目立项的,不予推荐;项目申报人近两年内主持的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管理类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类项目和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国 家和省部级项目,与申报的软科学项目属于同类主题或研究内容 存在较高相似性的,不予推荐。

三、申报程序

  )网上申报 具体方式为登录浙江省科技管理平台 https://pm.kjt.zj.gov.cn ),点击“科技计划”选择“其他”,进 入后点击“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申报”进入填报系统,并在 项目申报书中的“组织方式”选择“申报项目”。

(二)材料要求 申报人通过网络提交申报材料,包括: 请表、申报人及申报单位承诺书签章扫描件。各单位按限额申报 数择优组织推荐,请推荐单位下载系统生成的项目推荐汇总表及 承诺书,盖章后扫描上传系统。在申报阶段无需提交纸质材料。

(三)形式审查申报人应当对其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法 性和完整性负责。各推荐单位需严格审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与选题的紧密关联性以及申报人的申报资格。凡申报材料与选题无 关,出现偏题、离题等情况的,不予推荐。对把关不严的推荐单 位,将视情压减限额申报数。申请表中应回避项目申报单位及项 目组成人员的具体信息。

省科技项目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申 报材料不符合要求予以退回修改的,应在规定时间内重新提交。 请各申报单位和项目申报人在提交申请后及时关注用户端口提 示信息。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浙江研究院 2026 年战略咨询项 目指南另行发布。

(四)申报时间系统申报开放时间为 9  6 日。申报截止 时间为 2025  9  26  日中午 12:00。推荐单位审核截止时间为

2025  9  30 日中午 12:00。逾期不予受理。

申报受理 : 省科技厅项目中心高婷、张玮;联系电 :0571-81051497

业务咨询:省科技厅法规处欧阳强;联系电话:0571-87055403

技术支持:0571-85118011

 

 

附件:2026 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自由申报项目限额分配表

 

 

 

 

                                                                                 image.png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25  9  4 


 

 

附件

2026 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自由申报项目

限额分配表

序号

单位名称

限额数

序号

单位名称

限额数

1

浙江大学

25

21

中国美术学院

10

2

浙江工业大学

25

22

浙江中医药大学

10

3

宁波大学

20

23

浙江万里学院

10

4

浙江理工大学

15

24

绍兴文理学院

10

5

浙江工商大学

15

25

台州学院

10

6

中国计量大学

15

26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10

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5

27

杭州市科技局

15

8

浙江财经大学

15

28

宁波市科技局

15

9

浙江师范大学

15

29

温州市科技局

10

10

浙江农林大学

15

30

湖州市科技局

10

11

浙江科技大学

12

31

嘉兴市科技局

10

12

浙江树人学院

12

32

绍兴市科技局

10

13

嘉兴大学

12

33

金华市科技局

10

14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10

34

衢州市科技局

10

15

浙江海洋大学

10

35

舟山市科技局

10

16

浙江传媒学院

10

36

台州市科技局

10

17

温州医科大学

10

37

丽水市科技局

10

18

温州大学

10

38

省教育厅

15

19

杭州师范大学

10

 

39

其他省级部门、省部属科研院 所、本科高等学校等

 

5

20

浙大城市学院

10

 

请提交您的需求,园区会尽快给您回复,为您解答!
您的称呼:
联系方式:
所属行业:
您的问题:




最 新 公 告

瓯江口创新中心,免租金招商入驻,联系电话:139577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