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 (2024—2027 年)来源:田禾孵化集群 时间:2025-04-25 阅读:0次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 作部署要 求 , 以重大应用场景为牵引 , 以技术突破为内核 , 以体制机制创新 为保障 ,加快培育重点绿色低碳产业 ,进一步推进本市绿色低碳转 型 ,形成新质生产力 ,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 制定本行 动方案 . 一、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一) 能源领域 全面实施“光伏+”工程 , 到 2027 年 , 市内光伏装机容量达到 450 万千瓦 . 加 快 推 动杭 州湾 等区域 近 海 风电 项 目 建 成 并网 投 运 ,推动首批深远海风电开发建设 . 推动漕泾、外高桥扩容量替代 等项目建设 ,全部预留碳捕集接 口和场地 . 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 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 灵活性改造和升级替代机 组调峰深度达到 70%以上 . 加大市外清洁电力的引入力度 , 加快 推进市外清洁电源基地建设 , 建设“七交五直”对外输电通道 . 加 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需求侧响应及 V2G 技术发展 , 开展虚拟 电厂建设和区域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 , 到 2025 年 , 需求侧尖峰负 荷响应能力不低于 5% . (责任单位: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 化委、市科委、市规划资源局、市海洋局、各区) (二) 工业领域 推动宝武集团上海基地重点工序能效达到示范标杆水平 , 开展余热余能资源化利用 , 推动生产工艺和重点用能设备节能降碳 升级改造 ,每年实现节能量 1% . 推进钢铁生产工艺从长流程向 短流 程 转 变 , 加 大 废 钢 资 源 利用 力 度 . 到 2025 年 , 废 钢比 达 到 15%以上 ;具备减碳 30%的技术能力 , 吨钢碳排放强度较 2020 年 降低 5%左右 . 加大高能效变压器用取向硅钢等高性能钢材开发 和生产力度 , 高等级绿色低碳产品实现规模化供应 . 持续推进高 桥、吴泾等重点地区整体转型 . 实施基础化学品短流程制备等技 术改造 , 推进系统节能与能量集成优化 , 每年实现节能量 1% , 推 动原油加工、乙烯等重点产品单耗水平达到行业先进 . 推动能量 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 , 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副产气体高效 利用 . 在上海化工区建设以碳中和关键新材料等产业为主的“园 中 园”. 开展能效诊断、能源审计 ,推动重点用能设备更新升级 ,推 动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 目 ,持续推进绿色制造示范 . (责 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化工区管委会、相关 区) (三) 交通领域 优化公交线网功能结构 , 加强轨交与公交两 网 融合 . 结合城 市更新和“十五分钟生活圈”打造便捷舒适的道路慢行交通体系 , 提升人行道设施品质 , 优化步行通行环境 . 到 2027 年 , 中心城 区 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 75% 以上 . 加快推进城市公共领域用车 全面电动化 , 到 2025 年 ,公交、巡游出租车基本实现电动化 . 党政 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环卫、邮政等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原 则上使用新能源车辆 ; 鼓励市区货运车、租赁汽车、市内包车有适 配车型的新增或更新车辆使用新能源车辆 . 鼓励社会乘用车领域 电动化发展 , 到 2027 年 , 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车辆 占 比超过 50% . 有序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 , 积极推动燃料电池重型货 车、卡车等应用 . 推进江海直达、内河集装箱运输 , 打造临港多式 联运中心 , 到 2027 年 , 海铁联运集疏运量达到 100 万标准箱左右 , 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力争提高到 52% 以上 . 淘汰老旧飞机和船 舶 ,提高机身和船体构型、动力系统等节能降碳技术水平 , 持续提 升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能效 . 推动内河船舶电动化应用 ,鼓励新 增轮渡、黄浦江游船等内河船舶采用电力驱动 . 推动航空和远洋 航运使用绿色替代燃料 , 到 2027 年 , 本市远洋船舶绿色甲醇消费 量达到 10 万吨以上 ,航空公司可持续航空燃料消费量达到 1 万吨 以上 . 推进绿色机场、绿色港 口建设 , 新增和更新作业机械、场 内 设备和车辆原则上采用清洁能源或新能源 , 到 2027 年 , 基本淘汰 国二及以下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 . (责任单位: 市交通委、市发 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机管局、市国资委、市绿化市容局、 市商务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邮政管理局、上海海事局、 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中 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各区) (四) 建筑领域 结合五个新城建设、城市更新等 , 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 能源建筑一体化、储能、建筑高效电气化替代等关键技术创新和规 模化应用 . 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 , 在确保“十 四五”完成既 有建筑节能改造 3000 万平方米的基础上 , 到 2027 年再完成节能 改造 2000 万平方米 . 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按照绿色民用建筑三星 级标准建设 . 规模化推进超低能耗建筑 , 到 2027 年 , 累计落实超 低能耗建筑 2000 万平方米 . 推行建筑“光伏+”应用 , 到 2027 年 , 公共机构、工业厂房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达到 50%以上 . 建成本市建筑能源和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 , 到 2027 年 , 纳入分项计量和 在线监测公共建筑面积 1 . 2 亿平方米 . 实施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 度 . 鼓励政府投资公共建筑率先开展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建设 . 结合城市更新等工作 ,鼓励开展不同类型建筑的近零能耗、零碳创 新示范 . 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 ,全面落实装配式建筑 ,推 行全装修住宅 ,推进建筑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 . 鼓励研发减碳、固 碳等新型建筑材料 , 积极推广绿色低碳建材、高性能建材产 品 应 用 . 加快推广液冷、冷热通道隔离等数据中心高效节能技术 , 新建 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 控制在 1 . 25 以下 , 既有数据中心实 施改造后 ,PUE不高于 1 . 4 . (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 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机管局、市房屋管理局、市科 委、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相关 区) (五) 循环经济领域 完善“4+X”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 建设老港、宝 山、杭州湾 北岸、临港四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 推动各相关区、各相关单位安 排 1%产业用地用于支持循环经济企业发展 . 建立全 品 类、全链 条、可追溯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 优化固体废弃物回收场所 、 设施布局 ,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力争达到 1000 万吨/年左右 . 巩固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成效 , 加快推进固体废弃物焚烧炉渣和 飞灰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和应用 , 推动全市固体废弃物实现近 零填埋 . 深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 ,进一步扩大区级园区覆盖面 . 推进一批“无废园 区 ”和 “无废细胞”建设 . 推动二手商品交易有序 发展 ,培育一批二手商品交易龙头企业 ,建设集中大型“跳蚤市场” 不低于 2 个/百万人 . 开展报废机动车、废 旧 电子电器产 品、废 旧动力电池等领域先进拆解利用技术示范推广 , 发展资源循环利用 装备产业 . 建设上海市循环经济管理服务平台 ,加强废弃物、再生 资源监测分析 .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 化委、市绿化市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 会、化工区管委会、各区) 二、机制创新和保障措施 (一) 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制定本市未来能源和前沿颠覆性降碳技术战略规划 . 采 取 “揭榜挂帅”“赛马制 ”等机制 , 推进低碳零碳负碳核心技术攻关和 基础研究 ,建立完善技术评估体系和比选寻优工作机制 ,布局一批 前瞻性、战略性的前沿颠覆性科技项 目 . 推动建立公共科技创新 资源共享机制 ,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及科技 信息开放共享 . 支持组建一批本市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新型研发机 构和重点实验室 , 带动“产学研金介”创新联动 . 加强知识产权保 护 , 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 . (责任单位 : 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知识产权局、市市场监 管局) (二) 强化金融支撑机制 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 ,支持在沪金融基础设施机构、 金融机构等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票据、绿色融 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 . 制定绿色项目入库分类指引和绿色效 益核算评价方法 ,建立绿色项 目 库 , 建设完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 .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 营 ,鼓励相关企业和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基金 . 优化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标准 , 引 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 目提供 长期限、低成本资金 . (责任单位: 市委金融办、市生态环境局、市 发展 改 革 委、上 海 证 监 局、中 国 人 民 银 行 上 海 总 部、上 海 金 融 监 管局) (三) 完善能源市场机制 加快推进以现货为核心的电力市场改革 ,依托在沪金融市场 , 积极探索开发电力期货等产 品 . 完善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机 制 ,支持分布式绿色能源发电主体按照规定与同 一配电 网 区域的 电力用户就近交易 . 推进建设氢能、绿色甲醇、可持续航空燃料等 产品交易平台 .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交 通委、市委金融办、上海证监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各区) (四) 优化碳定价机制 完善本市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优化碳市场配额分配机制 ,鼓励 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产品及其衍生品创新 . 鼓励碳金融创新 , 加快 形成具有合理约束力的碳价机制 . 统筹做好绿电交易、绿证交易 与本市碳排放权交易之间的有效衔接 . 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 构落户上海优势 ,探索与国 际碳市场的衔接 . (责任单位: 市生态 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委金融办、中 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 金融监管局、上海证监局) (五) 完善财政保障和价格机制 市、区两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支持节能降碳改造、用 能 设备更新、能源和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提升 . 加大对绿色建材、新 能源车船等绿色低碳产 品 的政府采购力度 , 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完 善绿色采购工作机制 . 建立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价格机制 ,探索支持新型储能、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和负荷调节等新 型电力系统发展的电价机制 . 优化差别电价和阶梯电价政策 , 建 立电力接入超容用户付费机制 . (责任单位: 市财政局、市发展改 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各区) (六) 完善产业培育机制 落实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业发 展动态监测评估机制 ,适时修订绿色产业指导 目录 , 引导产业发展 方向 . 以 园 区为载体 ,建设一批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基地 ,推动新材 料、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 深度融合 . 鼓励相关经营主体发展 ,打造一批大型绿色产业集团 ,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 引导各类服务机构提升技术能力和服 务水平 ,鼓励开展碳相关核算、评价、认证、管理、咨询等业务 . (责 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科委、 市市场监管局、市统计局、各区) (七) 强化绿色低碳管理机制 强化节能降碳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 , 夯实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安排 ,督促完成目标任务 , 完善各部门和各区年度节能降碳评价工 作 . 加强节能降碳形势分析 , 对行业部门节能 目标完成情况进行 季度提醒和年度预警 , 对各区政府节能 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预 警 ,加强对能耗强度下降进度滞后部门和地 区 的督促指导 . 坚决 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 目 盲 目上马 , 将碳排放评价有关要 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 目 节能审查 , 严格做好节能审查和验收 . 进一步细化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 , 加强节能降碳 目标考核 评价 , 组织开展对标达标 , 督促强化能源审计和节能降碳改造、优化运行管理 ,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力度 .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 排放双控 ,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制度 . 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 完善产品碳足迹标准计量体系 , 建设重点行业和产品碳足迹背景 数据库 . 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 实施绿色低碳产品评价和标识 认证制度 . 支持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企业组建联盟组织 , 推动供 应链协同减碳 . 支持企业等经营主体开展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可 持续发展实践 .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生 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委、市商务委、市委金融办、市统 计局、市科委、市国资委、上海证监局、各区) (八) 强化社会参与机制 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生态 日、世界地球 日、六五环境 日、 全国低碳 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 加强全民绿色低碳宣传教育 . 加快 碳普惠体系建设 . 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使用绿色家电、绿色照明 等绿色低碳产品 , 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设施 . 支持举 办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相关会议和活动 . 开展碳达峰碳中和 试点示范 , 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共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 (责任单 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教委、市商 务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贸促会、各区)
|